情节是一系列不断构建统一行动和行为模式的因果关系。情节让读者不停地问“为什么?故事只需要有好奇心,想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就行。要勇于合并使用一些情节。但是你的故事中必须有一个主要情节,其他所有的情节都要从属于它。
情节冲突:压力来自于因果之链的构建,以及它和冲突的关联,让故事得以进一步发展。但是一个故事需要持续的压力。当你让故事向高潮发展的时候就需要增加压力,需要更激烈的冲突才能支持故事。务必让你的核心人物来完成高潮部分的核心活动。
情节与人物
情节与人物,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展开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读者想理解你的主人公为什么会那么做,即他们的动机。意图是人物想达成的目标;动机是他想达成此目标的理由。要理解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做出某个选择而不是另外一个,就必须有逻辑上的关联性(行动/反应)。但是你也不能让人物的一举一动皆可预测,那样一来故事也就很容易预测了。
反派人物的作用就是要阻碍主人公实现其意图,其形式可以来自外部,是另外一个人、地方或者物体,比如敌人、对手或是竞争者;也可以是内在的,存在于主人公的性格里面——他或许一直在努力克服某种疑虑、恐惧或缺点,作为作者你的工作就是用有趣并且有创意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局部压力&核心压力:冲突取决于相互冲突的力量。我们想让读者也参与进来——换句话说,我们不想让故事变得索然无味——所以我们一路给主人公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这加剧了对抗。每一个冲突都增加了对抗的强度。当局面变得不可收拾,故事将有个结果的时候(不管是好是坏),读者们会觉得已经身不由己地走向剧变、高潮。这一点仅靠局部压力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局部压力不能加剧冲突。局部压力所能做的只是沿途创造势均力敌的障碍,过上一阵子,这就会很乏味了。那些构成情节基础的剧烈冲突,是从根本上构成人物的冲突。
想要写出一个行得通的情节,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增加局部压力,还要在研究危机中主人公性格时,在更深层次上加大压力。仅仅提供一个动机让故事得以发展是不够的,你必须通过剧情发展的每个阶段不断地考验主人公。
动作情节VS头脑情节
开始写作时就要搞清楚你的写作重点是什么,在动作和人物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你将有一个中心,不至于总摇摆不定。如果你选择了动作情节,动作就是强力;作品中属于思想的那一面就是弱力。反之亦然,思想的情节可以是强力,而与动作有关的辅助部分就成为弱力。有了一个主要的力,两种写法都可以,只要你觉得合适,什么比例都无所谓。
决定了强力和弱力,你的故事就会比例适当、前后一致。通过确定这两股力量的关系,故事情节的比例就合理了,通过在整部作品中保持那样的关系,故事情节就前后一致了。
改变——故事的意义所在,我们希望事件的发生可以影响到主人公,这样会迫使他的性格发生改变。在书的结尾处,你故事的主人公应该和开头有所不同,否则你的人物就是静态的。有意义的事件以有意义的方式改变人们。
当事件发生时,确保这件事是重要的:如果你写了些和情节发展没有明确关系的内容,则应提问一下。问自己:“这个场景(或对话、描写)对情节发展有具体的作用吗?”如果答案是有,保留它;如果答案是没有,放弃它。小说比生活简洁得多。生活中一切都可以发生,但小说是有选择性的。你作品中的一切细节都应该和你的写作目的相关。其余的,不管写得多精彩,都得拿掉。
让因果关系看似随意,好的作品看起来很随意,但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如果它不能推进故事的发展,它就不应该放在这里。别拿离题万里的话让读者分心。你这样做只会淡化戏剧效果。“一部好的小说能让读者心无旁骛。”
所以你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些貌似偏离主题的内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有的片段都严丝合缝,一个也不能少。福特的核心概念是,你的作品应该是貌似跑题的(也就是说,让因果关系看起来随意些),这么做是为了让读者放松。但是作为作者,你永远要在读者意料之外构建故事、推进情节。
深层结构—道德体系
你的作品也至少会含蓄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换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因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所以由你来告诉你的读者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作为作者,我们有权选择我们想要描绘的任何道德体系,有权从那个体系中得出我们想要的任何结论。但是我们真的要打动什么人的话,我们必须得令人信服。
作者的任务是进入灰色世界,那里没有明确的答案,甚至不存在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世界里,决策总是有风险的,因为你无法确定这些决策是否正确。那些持过分简单化观点的作者没兴趣去理解人类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一面,也不愿意去理解我们做出决策有多困难。
不要从结论入手,要从前提入手。从一个情形入手。
当你不再偏袒一方,开始把他俩看作普通人时,你就会逐渐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区别就在于作者愿意去写情形,愿意公正地去写情形。如果人物愿意,他们可以自己一决高下,但你只是裁判,你必须保证情形才是你最关心的。千万不要让人物控制了情形,使之发展到一边倒的地步。一定要让他们一起待在圈里,并给他们同样多的时间。
如何创造对立观点
对立的观点的存在都是因为其不可调和性。
对立的观点出现是因为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有暂时性的操作性措施,可能只在某一时某一处有效,但并非处处有效。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重要事件都是不可调和的:堕胎、安乐死、死刑、离婚、抚养权、同性恋、复仇、诱惑——
两种观点都应合乎逻辑。如果你想认认真真地将事件的双面展示出来,让人物置身其中、进退两难,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的观点都应合情合理。让读者设身处地为主人公考虑,这就是引人入胜的观点的真髓。
总之,要展开深层结构,你就必须展开一个争论,争论的两面互相排斥、不可调和,而且都同样合乎逻辑、有理有据并让人兴致勃勃。
结构的三次法则
除非是重要的对抗场面和故事的高潮,通常情况下任何时候一个场景里面不能超过三个主人公;三角人物关系是最牢固的组合,也是故事中最常见的。事件也往往都是成三地发生。男主角克服障碍的时候做出三次尝试,前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才成功。
第二幕听起来很简单,中间把开头和结尾连接起来。第一幕提出问题,第三幕回答问题。第二幕只需要让故事有趣就行。第三幕:情节就是个连连看的游戏。你写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个点。如果你是个出色的作者,读者会明白任何两点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联系起来。当故事结束的时候,读者面前就有一个完整的画面了。
当你将主要人物带向故事高潮的时候,当你让他直面你在故事中呈现给他的现实的时候,你要么塑造一个角色,让他拒绝接受教训(回到零点),要么塑造一个角色,让他接受教训,并从中汲取经验。相较于其他很多情节而言,这个情节尤其呈现了你所塑造人物从头到尾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