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官职制度,奇门遁甲,时刻划分

新手素材
新手素材: 历史
中国节日,官职制度,奇门遁甲,时刻划分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但是我国历代元旦日月并不一样。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现在。但是我想各位写文的大人不会写到夏商周时代去吧?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吃饺子(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中国什么节日居然都吃饺子,怪不得我看个节目,是考外国人对中国习俗的认识,问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那外国人统统答曰吃饺子!春节:吃饺子;中秋:吃饺子!我的天!原来他研究过古代历史)。


  元宵始于汉朝,那时人们称元宵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或者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介子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民间俗称八月节。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中秋夜赏月、祭月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石榴与月饼是祭月的主要祭品。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叫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因为传说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除夜。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节日:


  浴佛节


  四月初八,传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诞生之日,所以寺庙在这一天都要设香汤浴佛,共做龙华会。后来也演变成民间节日。


  春龙节


  二月初二,我国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因为二月初二一般和惊蛰这个节气靠近。惊蛰的意思是冬眠的动物被春雷惊醒,连龙也不例外,这就是春龙节的来历。


  《古装文中常见问题之古代官职》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另外,什么是“三公九卿”?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奇门遁甲在小说和传说中的重要用途就是用于军事和占卜。奇门遁甲的产生与军事切切相关,自古被称为帝王之学。其用途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法术方面,主要是道教中的玄学,如遁法、隐身法、障眼法等,甚至呼风唤雨。其二是择吉占验,用来预测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干什么有利,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干什么不利。


  奇:是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


  门:是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方各有一门,为之八门;


  遁甲: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


  合称为“奇门遁甲”


  总之,奇门遁甲的方法也是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推理条件的。只不过多了天地人三盘,多了星神门,以及许多格局。


  八神是:值符腾蛇太阴六合白虎玄武九地九天。


  八门是:开门休门生门死门惊门伤门杜门景门。


  九星是: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


  “时刻”的问题,这个是这样的:古时除了“时辰”,还以“刻”计时,一昼夜共100刻,1刻合现在14分24秒。后来,由于钟表传入中国,就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来代表四分之一小时。


  另外,到了清朝,也把一个时辰分为“时初”和“时正”,这样十二个时辰就变成了二十四个单位,和西方的24小时相对应。


  至于一柱香是多久并没有定论,在古文中也是和“一盏茶”、“一顿饭”一样,是一个时间的大概长度,不用太过在意,大概也就十来二十分钟差不了。


  古人还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一更天为19点至21点,二更天为21点至23点,三更天为23点至下半夜1点,四更天为1点至3点,五更天为3点至5点。古代夜间以击鼓报更,所以鼓也成了更的代称。


  另外关于时辰的划分是这样的:


  子时23:00-1:00,又称午夜、子夜、夜半、宵分、未旦、未央等


  丑时1:00-3:00,又称鸡鸣、昧旦等。


  寅时3:00-5:00,又称骑旦、平明等。


  卯时5:00-7:00,又称日出等,为古代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


  辰时7:00-9:00,又称食时等。


  巳时9:00-11:00,又称隅中等。


  午时11:00-13:00,又称日中等。正午12:00时,又称平午、平昼、亭午等。


  未时13:00-15:00,又称日侧、日映等。


  申时15:00-17:00,又称哺时、日哺等。


  酉时17:00-19:00,又称日入等。


  戊时19:00-21:00,又称黄昏等。


  亥时21:00-23:00,又称人定、夤夜等
 

当你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时 你会选择等待;当你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时 你会选择奔跑。 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