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这个帖子了。之前拉拉杂杂写过一些帖子,没有哪一个善始善终。现在回看发觉当时自己的水平确实很次,像是受了教科书的影响,乱七八糟的废话写了一堆,有用的没几句。收文分析具体问题的帖子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讲得很零散,还有重复。其实所有的问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不会讲故事。
我简单粗暴地把叙事定义成讲故事的方法。那么这个帖子主要就是教大家怎么讲故事。当然,不能算我在教,因为这个帖子中的理论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也是先学了再转述给大家,不用担心我胡编乱造。我只是摘出了其中最简单的部分,用最简单的实例进行了编排。当然不会用教科书的术语体系,不过有些简单明了的术语也会直接用。
说明两点:
1.这个帖子就算谈名著,也只谈名著里的通俗小说,不谈那些纯粹写给理论家做研究的小说。
2.这些理论都是西方人基于对西方小说研究得出的,有些地方适于东方小说,有些地方套不上。(所以请别拿川端康成来反驳)不过我们现在写的小说很少有纯东方式的,这些理论可以放心用。
如果你看了这个帖子,不管是出于“LZ太逊了我要去找高级的书”还是“哇叙事真有意思”这两种原因的哪一种去找更多的理论书看,我都算得上功德圆满。
PS.之前看过的理论书全不在手边,有些理论内容是凭记忆回想然后百度来的,如有疏漏欢迎指出。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
Ⅰ从一句话故事写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今天遇上了一件特别好玩的事儿,想讲给朋友们听,结果讲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好,不光是朋友们没有笑,连自己都觉得无趣。
这其实就是不会讲故事的表现。咱们把“小说”这个听起来挺能唬人的词放到一边,还原叙事的本质,转述一件事,讲一个段子(故事性的),都是叙事。
段子说得好的人,往往都是叙事高手。在限定的字数内把事情讲清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讲得有趣就更难了。
咱们把故事减省到不能更简,缩小到一句话看看。
①男主角和女主角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
②男女主角一起经历千辛万苦。
这两句话其实也可算作两个最粗略的故事大纲。它们看起来很像,细细体会,会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①的落脚点在于“终于走到了一起”→两人HE,有结局
②的的重点是“一起经历千辛万苦”→极端的做法可以没有结局,两人一直打怪升级
①是一个有头有尾的葫芦。
两人相识→小人拨乱/父母反对/性格冲突→在一起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感情的变化,目的是为了在一起,达成这个目的故事结束。故事的重心在于中间“小人拨乱/父母反对/性格冲突”这一段。
②算不得一个完整的故事。仔细分析,它没有结局。结局可以是:
1.两人终于打败了大BOSS(冒险类)
2.然后两人走到了一起(言情)
3.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烂尾)
(当然,结局①②二合一比较常见。)
甚至咱们可以把女主角拿掉,把这句话变成“男主角经历了千辛万苦”。这句话变成一个男主角升级打怪修仙的文,无非是少了一条感情线。
②的本质和“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包子两个馒头三个花卷,遛了一会儿狗,逗了几下猫”一样,可以概括成“主角的一段经历”,说白了就是一笔流水账。
那么咱们给②加一个结局②,它就和①一样了么?
③男女主角一起经历千辛万苦,然后他们走到了一起。
这句话看起来和①很像是吧。把故事缩小到一句话不太看得出来,咱们得把故事扩展开来看。
男女主角今天早上一起吃了一个包子两个馒头三个花卷,然后他们在一起了。
你觉得这个故事靠谱么?
当然,这是因为男女主角做的事和“在一起”没有什么因果关系,那么把事件换成“一起看几场电影,打几个小三”就没有问题了么?
有很多文实际上也是这么写的,并且它们还有相当多的人追捧。我只能说,我相当不喜欢这种故事。用个形象点儿的比喻,就是作者用了一根绳子把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栓在了一起,故事没有重点和起伏。
注意到我对①的评价了么?用的不是“故事”,而是“葫芦”。葫芦是有大有小有起伏的——这就是葫芦和绳子的最大区别。
葫芦的开口小,中间有一段儿稍稍大,再缩小,再到最大的葫芦肚子,再收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男女主角相识→感情升温(葫芦的小口)→产生误会冲突(收缩)→解决小误会感情升温到高点→大冲突(葫芦的大肚子)→①解决冲突(HE)②没有解决(BE)
葫芦的大肚子(包括升温到高点和大冲突两段)才是重点!是这个故事要花笔墨最多的地方!
匪我思存《香寒》就是这种结构。《香寒》前面也有楔子,看起来是倒叙。我管这个叫葫芦加个嘴儿,伪倒叙。
顺叙的葫芦是最简单的一种结构,如果加上倒叙、多线并行等变形,结构就会复杂。匪我思存后期的文就没有这么简单的结构啦。
我觉得纯感情类的故事适合用葫芦的结构。修仙打怪升级冒险的故事主线本身就有足够的看点,用绳状结构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这类很多用的是锁链状结构,和绳状结构不相同)而纯感情其实没有什么看点,不把故事的起伏写出来只会让人昏昏欲睡。
大家不要指望学了几堂理论课就能写出好文来。
写出好文的秘诀只有多看、多练,无他。
第一课相关理论
叙述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的时间状态
叙事时间: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影响叙事时间的是时序和节奏,随便找一本叙事学的书里都有。
本课主要讲的是叙事的节奏。举个例子“一眼万年”和“沧海一瞬”。
说白了就是该详细写的地方就详写,该省略的地方就一笔带过。本课告诉你了一种最基本的结构中哪些地方该详细写,哪些地方该简略。
百度一下“叙事节奏”就有更多例子。
扩展练习
找几部爱情小说/电影,分析它们的结构。推荐《秋天的童话》《电子情书》《风月俏佳人》
Ⅱ故事的魅力在于冲突/转折
男女主角相识,然后甜甜蜜蜜没有任何波折就在一起了。你觉得这是一个合格的故事么?
讲段子要讲究笑点,讲故事也有类似的点——这个点就在于冲突转折,打破事情发展的正常走向。
我们还是以①为例。
男女主角互生爱慕→天灾人祸(所经历的“千辛万苦”)→在一起HE
如果男女主角一互生爱慕就顺顺当当地在一起了,那小说也就不能成了。正是由于男女主角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才有了“故事”。甚至可以说故事就源于打破事情发展的正常走向。(当然,现在由于“相爱而不能在一起”这种事情太多,“不正常”倒成了正常。)
确定了故事的重心在于冲突、转折、打破事情发展的正常走向就好办了。我们以一个很简单的言情小说模式“才子佳人”小说为例,来分析一下转折是怎么来的。
才子佳人互生爱慕→小人拨乱/天灾/父母反对(产生问题)→才子得到皇帝赏识(解决问题)→大团圆
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故事的转折。说句题外话,才子佳人小说没落的原因就是问题永远都是“小人拨乱/天灾/父母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都是“才子高中”,套路没有变化。我觉得目前纯言情小说也陷入了这样的局面,能写的前人都写过,再编也编不出朵花儿来。
再用一个大家最熟悉的故事《灰姑娘》来分析。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情节设计非常精妙,只是因为太过普及,情节人人皆知,才没有了悬念感。
灰姑娘遭继母虐待→王子选妃→灰姑娘被要求挑豆子(问题一)→小鸟帮忙(解决问题一)→没有宴会礼服(问题二)→仙女帮忙(解决问题二)→宴会遗落鞋子(问题三)→公开试鞋(问题没有解决,但有转折)→灰姑娘被拦着不让试鞋,大姐试鞋不成功(问题三①)→二姐试鞋不成功(问题三②)→灰姑娘试鞋成功(解决问题三)HE
仔细来分析,前半段问题循序出现,节奏比较缓,而由于一直有波折,读者也还是被勾在这个故事里。后半段节奏转快,大问题套小问题,如果灰姑娘一次试鞋成功,这个故事的波折就少了许多,魅力大打折扣。
大姐削脚试鞋(读者提了一口气),不成功(读者松了一口气);二姐削脚试鞋(读者又提了一口气),不成功(读者又松了一口气)。
问题像这样一次次出现,读者的心一次次被提起又放下,一直拖延到最后故事的高|潮到来,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么简简单单千字左右的故事,却能通过各种手段拖延故事高|潮(灰姑娘试鞋成功)的到来,真的是可以称得上尺水兴波还一波三折。当然,读者的胃口也不能吊太久,你要把《灰姑娘》扩充成百万字的小说肯定就没意思了。
爱情小说的HE和冒险小说的秘宝一样,都是吊胃口的胡萝卜,一上一下的波折就是勾引读者的手段。如果要把读者的胃口吊很久(起|点的小说),那得在中间给读者点儿甜头,解决部分问题。这和游戏任务的设计一样,大的主线任务由一环套一环的小任务组成,完成一个小任务会给点儿奖励来吊胃口。如果任务达成,故事就结束了。
言情小说中的“胡萝卜”如果被读者吃掉故事就结束了,能做的最多是把胡萝卜往下放一点儿勾引一下读者,但老不结局读者会对不新鲜的胡萝卜丧失兴趣。言情小说就很难像冒险小说一样弄出这么多花样,所以很多时候言情都会配上身世迷局/商战迷局出现,这样可变出的花样还稍多一点儿。
从《灰姑娘》中能归纳出最基本的几种波折出现形式。
波浪式:问题一二三循序出现,解决掉一个再出现另一个。这是最简单的方式,比如灰姑娘的前半段。
叠加式:问题一二三同时出现。举个狗血的例子。男女主角本来门当户对,准备结婚。然后女主角家破产了(问题一),男主角和女主角家有世仇(问题二),男主角还要和女二号结婚(问题三)。
冒险类的变化就复杂多了。比如随口乱编一个。
要找到秘宝(解决大问题),必须找到线索一和线索二。目前已知的只有线索一,要找线索一就要找到线索三。找线索三的过程中发现了线索五和线索二相关(读者得到了作者赏的一个枣儿,不然老找不到东西都要没耐心了)。此时出现了不知是否相关的线索四,可能可以直接解决线索一,可能是假线索……
按照这个思路不停换可以没个停地编下去。
扩展练习
找几部小说/电影/电视剧,分析它们的情节安排。简单的可以找韩剧,复杂的可以找长篇的谍战类。
Ⅲ明确写作目的
围绕中心裁剪情节。只有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才不会滑西瓜皮写到哪里是哪里。
给《灰姑娘》变个形,看看不同写作目的下这个故事会如何发展。
目的一:和王子在一起
铺垫阶段:突出灰姑娘的善良、美貌、楚楚可怜
结局:和王子HE
目的二:向恶毒的后妈复仇
铺垫阶段:重点在突出后妈和几个继姐的心狠手辣(写灰姑娘的可怜也是为了突出后妈的可恶)
结局:后妈被气死
目的三:道德教化(这也是童话的本来目的)
铺垫阶段:突出灰姑娘的善良和后妈的恶毒
结局:灰姑娘善有善报,后妈恶有恶报
不同的写作目的,不同写法,侧重点也不同。
目的一。后妈和几个姐姐这种用来推动情节的反派,存在的目的除了为了衬托女主以外,更重要的是延缓故事高|潮的到来,让故事的波折尽量多。把后妈和继姐换成恶毒的园丁、保姆,甚至路人甲都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后妈这么合理)。当她们不衬托女主的时候,没必要专门花笔墨写她们。
比如说二姐很恶毒,有必要专门写她怎么虐待猫猫狗狗么?如果下一个情节是灰姑娘把二姐虐待的猫猫狗狗捡回来养,字数允许的话可以写,因为可以用来反衬女主角的善良。如果下一段没有出现女主角,就是不必要的。不要为了写配角的恶毒而让她恶毒,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女主角,而不是为了贬低女配角。
目的二中虽然她们还是反派,但这时候王子才是灰姑娘用来向后妈复仇的道具。这时候如果要写二姐虐待动物,可以写她虐死了灰姑娘特别喜欢的小狗,因为可以构成一个复仇动机。
不要为了写配角而写配角。配角们需要笔墨,但不需要专门为他们花笔墨,只有当情节需要他们的时候才需要把他们拎出来晃一圈。要让配角物尽其用,而不是被他们牵着走。
Ⅳ.写有用的情节
有些作者可能是受了现在电视剧的影响,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关的器物描写,或是本来可以不用配角引出的情节非要让龙套开口说话。电视剧里那些植入广告是交了钱的呀亲~!有台词的龙套可能是剧组某个人员塞进来的亲戚呀亲~!你在文里写这些干嘛呀?
一切情节围绕中心,一切描写服务情节。删除无关信息。
一段对话/描写算不算无关内容不由说的内容本身决定,由它服务的情节决定。
“今天天气真好啊。”
“是啊。”
“你吃了么?”
“你饿么?”
这一段对话非常没有营养。它是不是无关的描写呢?
如果这一段对话出现的场景是
1.两个路人相遇寒暄,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2.一对曾今的恋人久别重逢,无话可说只好没话找话(√)
熟人见面确实会寒暄天气问吃饭没有,这个情节确实是真实可信的,但出现在小说里有什么用呢?能推动剧情?能塑造人物?还是能增加点击?(如果是系列故事中别的故事里的人气角色来打一下酱油,能增加这部作品的人气,也是有用的一种表现)
Ⅴ创新,无招胜有招
前面几课讲的都是定法。“文无定法”讲的是在学会了套路的情况下追求“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而不是马步都没有扎稳就开始嚷嚷着追求“无招”。
一直按照套路写,看过类似作品的人马上就知道你要怎么写。狗血故事的套路只有那么几个,刚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甚至于起承转合会出现哪几种角色都清清楚楚,完全没有悬念。匪我思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可以找一个容易模仿的对象作为起步的学习对象。之后要突破这个对象的桎梏是一条艰难的路,多看多练是唯一的方法,没有捷径。
话说到这里又想到一个文风上“无招有招”的问题。风格模仿肯定不是抄袭。否则言情里那么多学红楼梦、学张爱玲、学李碧华的岂不是都成了抄袭。
张爱玲的文笔学自红楼梦,但加入了欧风,自成一派。李碧华又学自红楼梦以及张爱玲,加入了森冷诡谲的风格,又开创一派。
不过更多的人栽在了齐白石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上,一辈子也就学得前人大家几成相似,却没能再突破,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要看至成诵,方能化用,而不是盗用。化用的基础是把一个作者的作品看到能背下来的程度。背的过程是一个消化别人文字的过程,只有消化掉了才会变成自身的营养。这就是为什么好词好句要背,而不是直接从摘抄本上挪到文章里。
举一个化用的例子。
张爱玲《倾城之恋》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匪我思存《佳期如梦》
只听着阮正东在电话里胡扯——走廊里贴着银灰色的墙纸,墙纸上头印着一朵一朵小小的花,被灯光一映,每一瓣银色的花瓣都似凸出来,佳期拿手指去摸索着,才知道其实是平的。她摸索着那些花儿,小小的一瓣一瓣,银灰底子银色花,她认了半晌,才认出那是玫瑰,一朵一朵,挨挨挤挤,开在墙上。
匪我思存《殊途》
她从包房里出来,走廊的吊顶很低,光是俗艳的粉红,映着两侧墙纸上一枝一枝银色的花,微微漾起红光,银红。她无意识的拿手划过墙面,凸凹的花纹,一直走完走廊,才发现原来是百合花,伶仃的细长梗子,翻卷的花瓣。
这几段很明显只是风格像,语句没有一样的。
第一精分的漫画式写作课教室
先从人物塑造开始。
许多TX热衷于创造“魅惑狂狷,长了一双桃花眼/凤眼”的男性角色,这种人物泛滥到以我一看到“桃花眼/凤眼”就倒胃口直接不往下看的地步。
我明白大家的意思是想表达这个角色生性轻佻、风流多情,但脑子里唯一可调用的储备就只有这种角色长了一双桃花眼。
实际上,人物的魅力不该仅仅源于他的外表。如果一个人即便相貌平凡,都能让无数女性为他着迷,那才是真正的情圣。如果这个人物不管长成什么样,他都能熠熠发光,那才是真正走出纸面的人物。
假如我们要塑造一个“生性轻佻、风流多情”的人物,许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他应该长了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穿一身什么样的衣服,然后努力在头脑中搜刮相关的形容词……打住,这些问题不是不重要,而是它们不是你首要改考虑的问题。
1.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和名词
我听到过不下于三个资深编辑给出这项建议。在各种词中,形容词的力量是最小的。堆砌再多的形容,都不如人物的一个行动。
还是那个“生性轻佻、风流多情”的人物,要表现这个人物,与漫画不同,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画出他的眉眼和穿戴(这些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有变化),而是让他先动起来。
亦舒《不羁的风》中男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但亦舒似乎并没有花心思在他的外貌服饰上多做纠缠,而是让他直接用行动自己说话。
如果这个人物要行动,我们还需要给他一个场景,让人物在其中活动。假设这个场景是在一个酒会。这样一个男人如果走进的酒会他会如何行动?
他可能会吻遍在场所有女士的手,然后给每个人都留下赞美。哦,这样就有些过了,简直像个色情狂。
他可能会直接走向自己所要猎取的目标,迅速挑逗起目标的兴趣,然后扬长而去。这种手段可能对久经情场的贵妇人没什么效果,但是对初涉情场的小姑娘们杀伤力倒是不小。这个过程其实不复杂,“引起目标注意→激起目标好奇→激发目标征服欲→目标上钩”,《第一炉香·沉香屑》中乔琪就是这么干的。
为什么大部分晋江写手做不到?
很简单,大多数作者年纪还小,根本就没见过这种真正能够在三两句话之间迅速制造出暧昧感的情场老手,更无从写起。 |
|